瑤族,特有,傳統節日,活動策劃

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瑤族共有213.4萬多人,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南方的廣西、湖南、云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得天獨厚的植物、動物、礦藏等資源。如有“綠色寶庫”之稱的江華瑤山,號稱為廣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國、“杉木之鄉”的金秀大瑤山……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的自稱有勉、門、敏等63種,他稱有390種,如盤瑤、藍靛瑤、紅頭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稱為瑤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瑤族婦擅長織染、刺繡,服飾花紋圖案精美,富于變化。支系稱謂大都以服飾而定,如頭飾內以板支托者,稱頂板瑤;穿靛藍衣服的稱藍靛瑤。瑤族語言支系復雜,有多種方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瑤族為了紀念先祖,農歷10月16日定為“盤王節”瑤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風神等,對生活和生產中的活動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靈。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節慶】
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肴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伙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后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瑤族盤王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最隆重的盤王節歌會。在遠古時代,瑤山評王和高王作戰。評王懸賞招賢,能取高王首級者,愿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與他。不料第二天,一條名叫盤戶的彩狗竟銜來高王頭顱。評王不失諾言,將心愛的三公主許配彩狗,并封彩狗為盤王。新婚之夜,彩狗竟變成一個魁偉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后,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有一天,盤王上山狩獵,不慎被一只羚羊觸下懸崖身亡。兒女們聞訊,捕到羚羊,剝羊皮制成長鼓,憤然起舞,以報父仇。以后,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到今天,“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借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姑娘街: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后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艷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涌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后被擊的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著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鏈的苗族姑娘,有身著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繡著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并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蕩漾在“姑娘街”上。瑤族的春節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別致而風趣的活動一一演“耕作戲”。大年初一,人們聚集在村寨的廣場先要觀看“耕作戲”。“耕作戲”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農夫,一人扮荷鋤的農夫,三人載歌載舞,看完后,青年男女縱情歌舞。歌舞中,姑娘們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繡制的花帶或自己配戴的銀飾,掛在小伙子腰間,以示愛慕,有些地區的瑤族新婚夫婦,則在新春佳節帶上禮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須設宴招待。席間,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婦辛勤勞動,和睦相處,白頭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