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狂歡節,個性,比拼,活動策劃
狂歡節起源于歐洲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其前身。該節日曾與復活節有密切關系。復活節前有一個為期40天的大齋期,即四旬齋。齋期里,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3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于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里,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游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
想家巴赫金說,自由是“狂歡節”的深刻內涵所在,是人們在“狂歡節”上所發現的自身意義所在。康德說過,自由就是以自身為目的的活動——這種自由是不以名譽、財富、地位等任何外物為目的的,而“狂歡節”所揭示的自由,正是這種真正的自由。人們在“狂歡節”上向往的不是金錢、地位等任何外物,在“狂歡節”上,人是最重要的存在。人們可以嬉笑怒罵地給國王脫冕,傻子和小丑可以開貴族們的玩笑,男男女女都可以不在乎形象地大吃大喝。在這里,人們在自由地顛覆了一切的同時又自由地更新和重構了一切。這種自由回歸了人類的最初狀態,是以人本身為目的的自由,也是最真實的自由。
對于文明社會來說,這種“自由”的毀滅性往往讓位于更大的創造性。從1958年開始,倫敦出現了一系列針對黑人的襲擊事件,受害者是來自加勒比海的二戰黑人士兵,他們因戰爭留居在倫敦,飽受殘存的殖民主義的傲慢對待。看到這種情況,《西印度公報》的創辦人和主編克勞迪婭·瓊斯很難過,“我們需要點東西,把諾丁山的氣味清干凈。”有人說不如舉辦一個狂歡節,大家都笑了,在氣候陰冷的倫敦搞狂歡聽上去很滑稽。但是瓊斯不那么想。1959年1月30日,倫敦第一屆加勒比狂歡節在市政中心開始,當時的紀念手冊的標題就是《一個民族的藝術就是他們自由的起源》。
在那個年代,黑人文化對英國的貢獻備受爭議,而今天,加勒比音樂已經無處不在,不再是歐洲人眼中的低等音樂。諾丁山狂歡節的結果,并不像狂歡所展示的激情和野性那樣與文明背道而馳。狂歡節顛覆了歐洲人的精英傳統,更在良好控制中起到了促進文明融合的作用。文明不僅僅是秩序,它還包括打破和重新融合秩序。在向異域文化敞開心胸之后,敵意消減了。到了1990年代,狂歡人群中的大規模暴力沖突已經漸漸停息。
在特拉維夫的“愛之游行”中,在耶路撒冷的同性戀游行中,偏見被顛覆,狂歡模糊了參與者與旁觀者的界限,有時連警察也脫掉上衣載歌載舞。在自殺爆炸不斷的以色列,每一次戶外群眾活動都注定是危險的,但是這并不能阻止以色列人全身心地投入集體狂歡。
相對于西式的純精神狂歡,中國式的狂歡節——廟會則顯得更具煙火氣。自我的釋放被更世俗的物質享受所替代,真正的自由在羊肉串和雜耍中消解,或許這正是民族性的一個微妙之處吧。
瑞士巴塞爾
有什么新鮮的What’s new?
在瑞士,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狂歡節,且日期不同。狂歡節起源很多,混合了異教徒的春季慶典、基督儀式及非宗教的民間傳統。在某些州,人們按照異教傳統,使用面目猙獰的面具驅趕惡魔。
巴塞爾狂歡節從1853年開始舉辦,該節日從2月末或3月初的一天開始,延續3天。 雖然只持續3天,但是人們卻為此準備了362天,注入了無限激情和創意,讓您永遠不會忘記。在狂歡節的第一天,整個城市被狂歡節的序曲喚醒。當4點的鐘聲敲響,整個城市的燈光被熄滅,然后傳統且古老的序曲在無數支短笛的吹奏聲中響起。此時唯一的光源是狂歡節參與者和走在狂歡節隊伍前端開路隊伍的燈火。狂歡節的亮點是廣場上的燈籠展,200多個參展燈籠會給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星期二晚上屬于團體樂隊,他們用他們自制的簡易樂器在市中心上演特別的演出。
巴西里約熱內盧
有什么新鮮的What’s new?
巴西狂歡節不僅涉及當地的文化、藝術、宗教,表演內容也涉及社會、民生等眾多領域。參與游行的演員經常塑造出囚犯、槍支、毒品犯的形象,使巴西狂歡節升級為抒發民意的絕佳出口。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于19世紀中葉。在狂歡節的游行隊伍里,不分貧窮和富有,不分尊貴或卑賤,從白天跳到黑夜,快樂可以傳染,不滿得以宣泄。狂歡節期間,數不清的羅曼史在發生,點亮人們平庸的日常生活。狂歡節中,警察是唯一笑不起來的人。2010年2月的巴西狂歡節,里約熱內盧等海邊城市交通流量大增,許多內地人開車前往海濱城市旅游觀光,圣保羅等大城市的人們又紛紛開車前往內地探親度假。在游行隊伍氣氛處于高潮時,僅里約熱內盧一地,就有50萬~70萬國外游客,活動策劃,其中大部分來自寒冬中的美國和加拿大。
法國尼斯
有什么新鮮的What’s n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