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尷尬,端午習俗,活動策劃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現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于它們的主題都是吃: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質生活豐裕后,吃顯得不再那么重要,節日因此變淡。
這當然是誤解,以端午節而言,其精神內涵遠不只是吃。2000多年,端午一直是民間防疫祛病、避瘟驅邪、祈求健康的節日,它更是精神層面的節日,寄寓了人們平安和順的美好心愿。
原本產生于民間的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一些節俗已不再見于民間,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過節,為什么過節,誤以為過端午就是吃粽子。一些民俗專家分析認為,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三:
一是歷法的變更,從1912年開始,公歷成為法定歷法,農歷漸漸變得可有可無,而傳統節日是以農歷為依據、在歲時基礎上形成的,農歷的衰微,使得傳統節日不再像以前那樣無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參與到節俗活動中去。
二是傳統節日植根于農業社會,節俗的形成與人們對農業社會的認知有關,隨著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些習俗漸漸從城市生活中消失。
三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上逐漸形成了科學思想,科學成為認識社會的唯一正確方法,一些節日中的習俗被斥之為“迷信”、“不科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不斷變化,傳統節日的習俗漸漸喪失了群眾土壤。
民俗專家提出,中國任何一個傳統節日都有信仰色彩。實際上,傳統節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這些有信仰色彩的節俗之中。對這些習俗,不應單單從迷信的角度去看,而應看到其中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與寄托。
全球各地一致的“辟邪除瘟”說
對端午有著深入研究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陳連山認為,分析端午節各種習俗的核心內容,會發現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在一致性――辟邪除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不只是中國大陸,也是中國港澳臺以及新加坡等華人聚集區的傳統節日。而韓國、朝鮮、日本等地也在這一天進行相關民俗活動,在中國本土,辟邪除瘟說被學者普遍認為是最初的源頭,而分析現存于日本、韓國等地端午的節俗也可找到類似的原生態文化元素。
吳越地區“龍”部落圖騰說
學者聞一多曾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寫道,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這兩項活動事實上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為了祈求蛟龍不再興風作浪,而競渡用龍舟也是為了向自然傳遞人類的敬畏之心。在古代吳越地區,百姓還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蘇州紀念伍子胥迎濤神說
迎濤神這個說法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所以,活動策劃,在蘇州當地的端午節節俗就是以紀念伍子胥為主進行的。目前,蘇州當地正積極恢復傳承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端午之時,蘇州地區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
端午節俗與夏至節俗有重合之處
而學者同時認為,事實上,以往最常見的吃粽子、競渡等節俗很有可能是由夏至之節俗混合衍生而得,并非屬于五月初五這一天特有的習俗。
比如, 《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