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相親會,恩施女兒會,活動策劃
相傳清雍正年間,石灰窯有一薛姓“鄉士”,外出經商,于七月十一日返家祭祖(土家習俗“年小月半大”,每年七月十二是“月半節”,女人們都要回娘家“坐七月”,敬“亡人”)。薛鄉士的妻女設宴為其接風洗塵。酒酣,薛對九個女兒說:“明日你姐妹可理頭善妝、上街趕場、游玩一日、平時不可”。七月十二一早,姊妹九人梳理打扮一新,上街游玩,至使趕場者驚羨不已,爭相傳告。由于“十個棚”(石灰窯原名)的大戶人家女兒都可以上街游玩,女人們紛紛效仿。于是每年七月十二這天女人們都來趕場(會),男人們因可在這一天和女人們見面接觸,也趨之若鶩。久而久之相沿成習,形成了女兒會。
“穿著漂亮的衣服,佩戴自制的頭巾。”女兒節的當天,恩施的姑娘會以自己的最美麗的一面示人。集鎮上,姑娘們也毫不避諱地在年輕孔武的小伙子中找尋自己的意中人。而小伙子們則更是主動,看到中意的姑娘便會上前搭訕,聊得盡興,更會賣下女方的貨物以表愛意。
雙方初步滿意后,便會前后行至偏靜處,或河邊、或林間,一曲“口勸哥哥聽我言,切莫腳踩兩支船。船在河中若相遇,妹在中間好為難。”的山歌唱起來。你情我愿中,甚至會對歌到太陽下山,交換定情信物后才會分開。這便是女兒節當天成就的一段段美緣。
解放初期,政府多次利用女兒會召開“物資交流會”、“邊區競賽會”。即使“十年動亂”中。民間趕會的習俗也從未中斷。一九八三年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成立。為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經濟,開始由政府組織大型女兒會,以傳統民俗活動為載體,進行商貿洽談,物資展示和交流,活動策劃,并把這一活動融入到旅游景點,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使傳統的女兒會內容更加豐富,更充滿活力。特別是近三年,女兒會活動又增加了“相親”等內容,參加相親的從2000多人發展到15000多人。
在此基礎上,恩施市市政府也對女兒會進行了系統化的商業包裝。1984年創編的恩施耍耍《女兒會》在全省百花書會匯演中獲獎;1989年創編的三人舞《女兒會》在全國比賽中榮獲大獎。“女兒會”節慶活動從70年代末開始就在鄉鎮舉辦,1989年從鄉鎮搬進城市,活動期間萬人空巷;2000年“女兒會”活動在恩施景區龍鱗宮舉辦,海內外一百多家新聞媒體跟蹤報道;同年,到北京公園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女兒會婚俗”展演,并獲優秀表演獎;2002年在恩施景區梭布埡舉辦,近5萬名海內外觀眾參與其中。2005年市委、市政府制作了《女家女兒會》MTV,并公開發行,榮獲當年百家電視臺文藝金獎。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女兒會不僅成為成就美好姻緣的平臺,同時也為恩施當地的旅游業帶來了良好的商機。到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76.32萬人次,綜合收入17.33億元,同比增長70.15和116.63%,實現直接收入4.03億元。2011年1-3月全市共接待游客275316萬人次,實現直接收入4623.38萬元。
如今,恩施女兒會已經作為文化名片,和恩施大峽谷、恩施玉露茶一起組成了恩施三張名片,為恩施旅游增添了豐富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