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山雞節,活動策劃
★爾蘇人的新年被稱為環山雞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舉行。
★在石棉縣蟹螺藏族鄉,聚居著數千人的木雅(全國僅有1.6萬人)、爾蘇(全國僅有2.2萬人)藏族群眾。爾蘇藏族也是我國56個民族及其支系中,唯一一個在秋天過年的族群。
9月9日(農歷八月十二),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石棉縣蟹螺藏族鄉江壩村時,寧靜的村子蘇醒了,村里男女老少相繼起床,精心打扮后,身著盛裝,齊聚到山腰的壩子上用獨特的方式歡度一年一度的節日盛會。
祭祖 祈福
爾蘇人的新年被稱為環山雞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舉行。節日當天,爾蘇人以堡子或家支為單位,舉行集體祭祀和歌舞盛宴,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吉祥安康。
據了解,在石棉縣蟹螺藏族鄉,聚居著數千人的木雅(全國僅有1.6萬人)、爾蘇(全國僅有2.2萬人)藏族群眾。爾蘇藏族也是我國56個民族及其支系中,唯一一個在秋天過年的族群。
廣場上,年長的“薩巴”念經作法完畢后,“薩巴”小傳承人王孟成和唐偉林在平壩上,面對神山吹響了海螺號。
村里的爾蘇藏族男丁們聽到號聲后,頭頂盛滿供品的簸箕、口唱環山雞節歌,跟隨老薩巴走上雞菩薩杠杠( 山名),開始祭祖活動。
擺放祭品、頌唱經文、撒糌粑粉、磕頭祈福……山上的祭祀程序完成后,男丁們一路口呼“哦非”慢慢返程。
下山的隊伍和早已等候在岔路口的女人們會合后(按照爾蘇習俗,12歲以上的女性不能上山參加祭祀),一起聚到了壩子上,“薩巴”便開始向祖先和神靈獻祭。祭祀禮完成后,男女老少依次上前喝桿桿酒。
隨后,幾名年輕的“薩巴”傳承人頭戴法冠,手持法器,跳起了動作夸張的“驅鬼舞”。舞罷,人們開始相互涂抹糌粑粉、追逐嬉戲、載歌載舞開始了狂歡。
拍攝 探秘
2007年,石棉縣爾蘇藏族“環山雞節”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雖然今年江壩村的環山雞節在中秋假期前一天,但絲毫沒有影響媒體、攝影愛好者、文化工作者、游客的熱情,他們早早來到爾蘇藏堡內,體驗爾蘇藏族同胞的節日氛圍,探秘古老而神秘的爾蘇藏族文化。
四川康巴藏語衛視頻道攝制組的幾名工作人員就是慕名前來的“探秘者”。一來到江壩村,他們就被這里的風土人情深深吸引了,興致勃勃地對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采訪。
“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實,在這里,我看到了最原生態的東西!”攝制組主持人賈小紅說,這是她初次零距離接觸爾蘇藏族,他們的服飾、語言、音樂、風俗習慣都非常特別。她希望更多媒體人關注、了解并傳播爾蘇藏族文化。
游客魏志強是專門從涼山州冕寧縣趕來參加環山雞節的。他所在的多續藏族和爾蘇藏族同屬藏族的分支。因此,他一直對爾蘇藏族的文化非常感興趣,在朋友的邀請下,特地趕來領略爾蘇文化的魅力。
“爾蘇文化作為民間文化的‘活化石’,經過幾千年,還保留了原始、古樸的特點,非常難得!”魏志強說,希望這里的爾蘇同胞繼續保護和傳承爾蘇文化,讓藏族的爾蘇文化發揚光大。
與其他參觀者不同,四川著名音樂人、作曲家陳川參加環山雞節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挖掘更多的爾蘇音樂。
“爾蘇音樂非常獨特、非常珍貴。”陳川說,爾蘇人在農耕、節日、喪葬等不同的場合會唱不同的歌曲,他要盡力去發現和發掘更多寶貴的爾蘇音樂,揭開爾蘇音樂的神秘面紗。
學習 交流
如今,保護好、傳承好爾蘇文化成了江壩村每個爾蘇人的愿望,他們希望本民族的文化能世代流傳下去。
因此,江壩村的爾蘇人都很重視環山雞節。這一天,無論是在外求學的,還是在外工作的爾蘇人,都會盡量趕回家參加節慶活動。
“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忘記本民族的風俗習慣。”現在在甘孜州道孚縣工作的何志瓊說,盡管她是從外地嫁到江壩村的,但她早已把自己看成了爾蘇人中的一員。為了參加環山雞節,她專門給單位請了10天假提前回了家。
“雖然身處外地,但是我們還是有責任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何志瓊的小姑子唐曉琴說,她一直在跟母親學說爾蘇話、唱爾蘇民歌,以后還要把自己從母親那里學到的東西教給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