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坐在置業顧問面前簽訂那份購房合同時,你的權益可能就擺在自己的手上。近年來,樓市維權暴露出很多常見問題、“多發事故”,其實多數問題都屬于合同上的糾紛,也都能從合同約定中找尋法律依據,與此同時,簽訂一份規范的購房合同,并懂得如何去運用,也會杜絕很多開發商的霸王條款,讓有損購房者權益的做法無可乘之機。這個315,就讓我們把樓市維權的熱點與解決問題的武器緊密聯系起來,讓維權變得更加切實可行,也讓購房遠離“合而不同”的困擾。
一套房,可能是大多數人一生最大的消費,出現任何有損購房者權益的事都不是簡單的小事。近年來購房者遇到的多數維權問題,其實都與合同約定相關。在合同上把握主動權,就是主動維護自身權益,法律人士建議,雖然南京的購房合同已經有了一系列相關規范,但購房者仍需要做到購買時留意合同、維權時善用合同。
樓市維權熱點問題都繞不開購房合同
2012年,中消協相關機構發布了一系列購房消費維權經典案例,其中涉及了樓盤虛假宣傳;實地房產與圖紙標示不符;購房出現“霸王條款”,中介交易違規等一系列常見和多發問題,中消協方面表示,其中不少案例都與購房合同糾紛有關,這些問題不僅沒有減少,較之以往反而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對此記者也對目前南京樓市出現的維權熱點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業內的一項網絡調查中,關于買房后不滿意的地方,網友反映最多的是物管問題,比例占到了33%,對于房屋質量不好的投票也占到了28%,此外就是開發商承諾不到位等問題,排名前列的問題,其實都在購房合同中有所反映,而掃描近一年來樓市維權投訴的熱點問題也不難發現,包括精裝修及配套設施標準不到位、交付延期質量差、土地年限縮水、物業管理亂收費、退房如何處理、學區房落空等這些多發“事故”,其實也都與合同約定密切相關。
維權手段很多,但用好合同是第一招
自2008年南京公示首個商品房預售格式合同以來,南京樓市的合同文本已經經歷了三次修改,開發商在提供和簽訂合同時也漸趨規范。對于樓盤交付的一系列配套基礎設施和其他設施的承諾,對于小區的規劃設計、房屋的面積、層高、結構、間距等指標,對于房屋內部的裝飾裝修及設備標準,對基礎設施的主體結構、房屋防水等設施的保修范圍和保修期限,以及房屋整體的交付期限,還有關于開發商違約的相關處理,其實都有了格式上的明確及規定,不過消費者面對這一大堆條款往往還是會犯迷糊或者沒留意。
“選房人很多,就那么幾分鐘,置業顧問又在催,心里只想著把房款算清楚,趕緊簽完了事。”市民汪小姐對記者說,自己先前并沒有很認真地研究格式合同,買房時一心想著選房和貸款,面對多達上百項的合同條款,也沒什么心思一一細究,“其實很多問題可能隱藏在里面,當時都沒發現。”
“合同是業主與開發商維權的最大依據,而現在很多購房者還并不能熟用、用好合同。”南京金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俞偉寧表示,凡是樓盤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業主想要挽回損失,就要找到其他證據來證明自己和開發商之間最初的約定。不過這樣的證據肯定很難找,目前只能以合同為準。合同既然業主也簽了字,就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法律人士表示,其實合同約定是雙方的事,也是一把“雙刃劍”,開發商善于運用,那么就會對自身有利,反過來購房者如果善于運用,也會給自身權益提供保障,限制開發商的違規做法。
調控細則出臺 自住買房更傾向“一步到位” 維權壓力也在增大
今年“國五條”細則出臺,投資投機需求再受打壓,但與此同時,由于不受調控約束,同時在樓市行情持續火熱的情況下也不愿再多觀望,以首次購房自住為代表的剛需置業者必將持續占據著樓市主體。據本地網站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購房者中,結婚購房需求約占44%,定居購房約占35%,這兩項屬于剛需性質的購房需求達到了近8成。改善型購房排在上述兩項之后,約占20%。而在所有購房者中,選擇“半年內出手”的達到30.5%,而選擇“1年內出手”的也達到25.3%。
調查結果也顯示,正是由于目前樓市以剛需自住為主體,購房者對樓盤的建筑和配套品質、小區物管水平、居住的環境氛圍以及一系列與居住安全相關的要素,都顯示出極大的關注,而且由于多數剛需購房者對交付時間要求都比較迫切,他們大多會在近一兩年內就全部入住商品房小區,屆時將給所有這些樓盤的管理水平和交付質量帶來最終考驗。
業內專家表示,在樓市已經進入“優選”時代的前提下,尤其是在調控后買家更趨向“一步到位”的形勢下,只有“優質”的企業和樓盤才能真正“優賣”。由于樓盤的自身質素千差萬別,品牌效力、綜合品質、合適的定價策略都在發揮重要作用。這種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過程,其本質上就是通過合理選擇拉動消費的過程。同時由于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對于樓盤細節的考量和在法律上的認知只會比過去更強化,也更加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