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的刻板印象里,“城管”形象已經被污名化。公眾心中對城管的這種心理定式,非一日之功,而是長期淤積而成的,特別是一些負面極端事件,更容易加固這種刻板印象。這段日子,革命圣地延安城管的“踩頭”事件,刷新了城管行為藝術的公共紀錄。在互聯網時代,“有圖有真相”,似乎成為網絡傳播的當然邏輯。一個極具沖突性和現場感的鏡頭,往往有勝過千言萬語之效,能在互聯網這個“看不見的戰線”引起無數人的圍觀。延安城管“踩頭”事件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眼球大搜捕,有網友迅速抖落出延安城管的辦公大樓乃至局長座駕等糗事,這種帶有公眾娛樂的輿論監督,給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革命小城帶來了“不能承受之重”。
輿論風暴泰山壓頂,延安城管為了自救展開了一系列救火行動。有媒體報道,延安城管以被踩商戶劉國峰的名義在網上發布公開信,呼吁網友“不要聽信謠言,客觀公正地看待這個事件”。這一拙劣的表演,迅速遭到一些網友和媒體的質疑,不少網友懷疑這封公開信并非出于劉國峰本人的真實想法和意愿,而是當地政府事后危機公關的舉措之一。主持人孟非在其認證微博上將公開信內容歸納為三點:“1.城管打我是有一定道理的;2.城管局的善后我是滿意的;3.延安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看完之后,我唯一的疑問是:這封信是誰幫你寫的?”最新消息又一次讓人們心中的問號落地。6月12日,延安被踩頭商戶劉國峰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稱:“信不是我寫的,不代表我的意思。”目前,事件當事人劉國峰仍在醫院住院,并稱身旁有延安市城管局安排的專人陪護,,“不方便多說”。隨后,又有更狗血劇情,先是有媒體報道稱延安市城管局表示被踩者道歉信非常蹊蹺,他們也不知情,正在對此進行調查,隨后的報道又稱公開信是受害人和城管大隊雙方協商達成共識,由他人代筆,受害者劉國峰同意并上傳的。延安城管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自作聰明的危機公關,反而又一次將延安城管連續劇推向了一個高潮。
延安城管這種火中取栗的危機公關,不但不能改變其被污損的形象,反而會越涂越黑。與其說,延安城管乃至革命圣地延安的形象是被他人弄黑的,不如說是被他們自己糟蹋掉的。延安城管的所作所為,其目的是為了挽回碎在地上的形象,但這種自救行動,段位太低,手法粗糙,嚴重低估了公眾的智商。此前他們應對辦公大樓、局長座駕以及“臨時工”城管等橋段,都是在被輿論步步緊逼時作出的低端應對。這些不能讓人釋疑只能給人添堵的做法,根本就不能把延安城管轟然倒地的形象救起來。即便他們說的都是真的,也不會讓圍觀者從心里服氣。本來,這出戲讓它自生自滅,也讓圍觀者意興闌珊了,沒想到施事者逆水行舟,揚湯止沸,將劇情演繹得峰回路轉,精彩紛呈。這下子弄巧成拙,偷雞不成,還將殘剩的一點顏面全都搭了進去。這種拙劣的做法,不僅侮辱了公眾的智商。這種戴著受害人面具的“公開信”、穿著馬甲的表演,還是逃不過網友的火眼金睛。更何況,即便此信真的出自受害人劉國峰之手,也難以贖回當事城管跌碎的公信力。人們有理由質疑,這種貌似“發言人”口吻的公開信背后,會有什么埋伏。這樣難堪的境地,顯然是延安城管最難以收拾的。
其實,延安城管收拾局面只有一條路。就是將頭低到地上,深深地致歉。當初,是你們將商戶的頭踩在地上,“被踩的頭”需要“低下的頭”去贖罪,而不是處心積慮,想出種種花招去釣公眾的信任。這次,延安城管開了一個危機公關的惡例,在互聯網眾目睽睽之下,明火執仗地盜用他人的身份,為自己形象美容。這種絲毫沒營養的公關戲法,應該不會有續集吧。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