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四川省環保廳公布的25個省控城市9月空氣質量排名中,,攀枝花市墊底。20日,攀枝花市緊急召開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研究會,并強制性叫停攀鋼6號燒結機,環保局長向全市市民道歉,并提出對環境污染出重拳,下猛藥。(10月22日《華西都市報》)
18日全省空氣質量排名一出,19日媒體進行了報道,20日攀枝花市就召開了工作會,雖然是星期天,但一連串的“組合拳”還是猛然出擊。又是叫停,又是道歉,下猛藥,治頑癥,一夜之間幾乎變了樣。但細細分析,叫環保局長公開道歉,似乎是一場輿論公關。
如果空氣質量排名沒有墊底,如果沒有媒體進行公開報道,環保局長能公開道歉嗎?地方政府能引起重視嗎?顯然局長的道歉是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壓力,是受到了排名墊底的壓力,是受到了群眾不滿的壓力。這說明地方政府本身沒有把城市環境治理當一回事,當事情到了山窮水盡之時,才想起了“重拳”和“猛藥”。這種思想在某些地方領導的心中普遍存在,為了GDP,為了政績,他們根本沒有把環保問題放在心上,一旦出了問題,就叫環保局長頂上,只要風聲過后,依然如舊。
表面上看,這一次攀枝花市的確拿出了得力措施,居然強制性叫停了已運行24年、排放遠不達標的攀鋼6號燒結機。但仔細一推敲,就會發現這種“叫停”也帶有某種替罪羊意味。作為地方政府,不可能不知道這個大名鼎鼎的攀鋼6號燒結機,24年了,為啥不提早進行技術改造或叫停?而是要等到輿論關注時,才強制性叫停?“6號燒結機停產,攀鋼一個月要損失約1000萬元”攀鋼釩煉鐵廠負責人的話一語破天機,說到底,還是為了地方經濟。
從環保局長的道歉內容看,雖然也道出了關鍵原因,但也找出了諸多客觀原因。“攀枝花市空氣質量倒數第一,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外因是9月的靜風、逆溫、干燥等氣候因素,但唯獨沒有從執法力度和執法態度方面進行自我反省,既然對這些原因如此的諳熟,為啥不嚴格進行環保執法呢?
城市空氣質量事關民生利益,地方政府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敷衍塞責,與其搞一些輿論公關,不如拿出措施,實實在在推進環境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