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策劃公司:韋清文: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創新
2016-01-03 21:54:20
“黑芝麻糊哎……小時候,一聽到芝麻糊的叫賣聲,我就再也坐不住了……”80后的兒時記憶中,一定少不了電視廣告中那個小男孩,喝完芝麻糊舔碗的場景。“一股濃香,一縷溫暖”也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家喻戶曉的經典廣告詞。彈指一揮間,作為廣西第一批成長起來的食品企業,南方黑芝麻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悄然迎來了它的30歲生日。
步入而立之年的南方黑芝麻,如今已成為中國黑芝麻產業第一品牌、中國黑芝麻產業龍頭企業、中國黑芝麻產業第一股。2014年上半年,南方黑芝麻實現了公司主營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和經營業績的較快增長,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約50%-71%。其中,今年二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6%-254%。
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南方黑芝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韋清文先生,帶領讀者一同品味他與黑芝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夢想,可以通過努力實現
有著“黑色食品之父”稱號的韋清文,從來不避諱自己的農民出身,“我是農村長大的,是中國第一代民工,只讀了8年書。”從一個只有13名員工的小食品廠做到了今天的龍頭企業,這個創始人在歷經了30年的風雨洗滌之后,依舊保留著最初的那份真誠與淳樸。
韋清文1960年出生在廣西容縣一個小山村,本該求學的年齡正值十年文革,初中畢業那年,他14歲,便如那個年代大多數人一樣,踩進了生產隊的農田,靠掙工分討生活。1978年,容縣搬運社招收日工,韋清文抓住機會去報名,結果運氣不錯,當上了一名裝卸工。半年之后,他轉到縣二輕紙箱廠當合同工,第二年轉為正式工人。自此跳出“農門”,端上了那個年代人人渴望的鐵飯碗。韋清文20歲出頭時,正趕上改革開放的春風,他毅然丟掉了這個來之不易的鐵飯碗,與歸僑青年李漢朝、李漢榮等人一起“下海”。1984年8月27日,南方黑芝麻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廣西南方兒童食品廠在廣西容縣創立,韋清文任廠長,李漢榮、李漢朝任副廠長。南方廠創辦時,只有3萬元資金,13名員工,100平方米的廠房。按投資預算,興建廠房和購買設備等至少需要10萬元。為了節省資金,韋清文與李漢榮、李漢朝身先士卒,一起帶領伙伴們配合建筑工人動手改建廠房。十幾號人整整奮戰了一個秋冬,終于建成了一個廠。接著,這些創業者們東挪西借,變賣家當,籌足了買設備的錢,韋清文二進上海按設計的生產工藝流程購買機器設備。當年 10月,機器買了回來,經過兩次失敗的嘗試,南方廠的第一批產品——淮山營養粉終于誕生了。后來,隨著集團業務的不斷拓展,公司也幾度搬家,每一次搬遷,都是集團發展的真實縮影。
每個人的一生都由很多個不同的階段組成,父母、老師,再到后來的同事、創業伙伴,他們始終陪伴、激勵、鼓舞、影響著韋清文,讓他在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充實且快樂著。個性強,脾氣不好,執著,講原則,是韋清文對自己的評價,“我是不到黃河不死心那種人,我始終堅持原則問題,一點不含糊,在非原則問題上我很講義氣,也是性情中人。”
很少對自己作評價的韋清文,在面對記者這個問題時也有些難為情了。
“我們從來沒想過集團能做這么大,也沒想過做老板,在農村的時候,在莊稼地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自己會有現在的收獲。”那么,創業給韋清文留下的最大收獲又是什么呢?“創業讓我實現了人生價值,能夠證明自己。說白了,你的夢想,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的。”
專一和專注打造成功
韋清文的成功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專一和專注。“30年間,誘惑很多,但我還是堅持把自己的主業做好!”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也對南方黑芝麻集團發展的4個階段有了清晰的認識,這也是該集團從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的成功之路。
第一個階段是1984-1990年,屬于白手起家的創業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1991-1996年,是企業的高速發展階段。1990年,集團的銷售收入突破一千萬,但是到了1996年就突破了兩個億,可以說發展是飛速的。當然,這期間由于人才的流失和企業文化的沖突,加上落后的管理機制無法適應企業的飛速發展,各種矛盾和問題開始凸顯。
第三個階段是1997-2003年,調整階段。中國真正告別了短缺經濟,中國的企業真正領教和體會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酸苦辣,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商業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國外的大賣場進入中國,對中國的傳統商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調整階段很痛苦,我們整整徘徊了4年,從1997-2000年。對于我們來講,最大的痛苦就是改變習慣,經歷了第二個階段的順風順水,突然面臨改革的時候,需要作出很多改變。首先要尋找市場,其次要重新建立渠道和終端,最后是要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韋清文說,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勸他轉行,但是憑著專一和專注,他堅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