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在華首款車型特銳的水土不服沒有讓大發停止對中國市場的渴望。而本來就被稱以“小型車鼻祖”的大發,在眼下中國市場對經濟型車的熱情上漲時,決心恰到好處地再次殺到。
記者從外電報道獲悉,一汽吉林汽車有限公司與日本大發工業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一汽大發(吉林)車身部件公司,主要生產及銷售汽車車身及車身部件。注冊資金為2870萬美元,雙方各出資50%。這一消息已得到一汽吉林宣傳部的確認,但其負責人表示當前沒有對外宣傳的考慮,并未透露更多信息。
預計首推緊湊型MPV
據日經BP社報道,大發和一汽吉林汽車已簽訂了技術授權等合同。預定以豐田與大發聯合開發的小型多功能車為原型,生產面向中國市場開發的小型車,并計劃在2007年上半年以大發品牌上市。此次設立新公司主要是為了生產該小型車使用的車身部件。
其實,早在2005年11月,一汽吉林即與大發工業株式會社在吉林省吉林市簽訂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共同生產“緊湊型”小型客車。協議表示,該車將作為一汽吉林的主導產品。
一汽吉林有關人士向本報透露,該原型車將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進行重新開發,可能是一款緊湊型MPV,瞄準“高端微型家轎以及中級商務車”市場。該人士同時指出,大發與一汽吉林的合作意愿由來已久。一汽希望在這位輕型車“制造專家”身上學到技術,而大發則希望加入中國這塊汽車熱土的淘金者行列。
有業界專業人士指出,大發此舉意味著其將開始在華品牌重塑之路,其沒有選擇整車生產的合資,而是選擇技術轉讓的快捷方式,同時車身及車身部件的國產化又為其成本優化打下良好基礎。
同時該人士亦表示,由于大發品牌之前在中國市場知名度不高,且當前經濟型乘用車領域面臨國產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多重搶食,大發品牌在華崛起仍需要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及大股東豐田的“扶幫帶”。
特銳正走向死胡同
一邊是大發在吉林開展在華的新一輪投資,另一邊其首款國產車型“特銳”將面臨變革。一汽豐田公關部有關人士表示,特銳的產量應該會越來越少,今后特銳的銷售渠道肯定有變化,具體計劃由豐田(中國)方面進行整體考慮。記者上周五就此事采訪豐田(中國)公關部人士時,其表示不知情;并向記者解釋,大發的日常運營由其獨立決定。
此前,業界傳出特銳將現在的大發標志更換成一汽車標,掛新標的車有望于8月份上市,并可能放至天津一汽網絡進行銷售。天津一汽高層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此事不應由他們回答。同時,特銳是否仍在一汽華利工廠進行生產一事?至今也沒有明確。
上周據一汽豐田經銷商反映,特銳目前的狀態是按訂單生產,接近半停產狀態。經銷商同時表示,消費者并不需要為此擔心特銳的售后服務,因為根據協議,廠家會繼續提供特銳配件。
據透露,特銳現在的制造商一汽華利是由一汽集團持股75%、新加坡金獅集團持股25%共同組建,且金獅集團只是獲取投資收益,并不參與直接經營。特銳是以技術轉讓方式與中方進行合作,這就意味著一汽集團擁有絕對話語權,為特銳的改造提供了可能性。
記者同時得到有關數據,特銳4月份產量僅51輛,今年前4月總產量為287輛,總銷售為388輛。記者另悉,特銳從2003年四季度上市至今,銷量一直不高,正在走向產量與成本的死胡同。“同時銷量和成本目前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由于銷量不高,國產化率很難下來,而無法實現國產又使特銳的成本居高不下。”一汽華利內部人士表示。
顯然特銳市場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并沒有抑止大發在華掘金的熱情。與一汽吉林汽車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一汽大發(吉林)車身部件公司,說明大發正在尋找第二次發力的機會。
本報記者 朱卓華
- 相關鏈接
關于大發
國內許多消費者對大發品牌實在沒有太多了解。其一,其原裝進口業務沒有在華正式開展;其二,其首款國產車特銳每況愈下,并不能擔當提升大發品牌影響力的重任。
但提起大發在中國的歷史,應該從夏利說起,早在1984年就將夏利牌微型轎車技術轉讓給天津,合作生產夏利牌微型轎車。照此說來,大發是與中國技術合作得相當早的日本汽車企業。
日本大發在1907年成立,當時是發動機工業公司,后在1951年改稱現名,目前以生產小型轎車和發動機而聞名世界。1983年研制出世界最小排量的0.993升三缸四沖程柴油發動機,突破了柴油機每缸排量需0.4升以上的技術限制。
目前豐田汽車公司占有大發的多數股份。在日本這個輕型車的大市場,歷來是大發和鈴木兩強相爭,從上世紀80年代起競爭就非常激烈,從2005年開始,兩者常常在第一第二位置來回換位。
TAG:|公關|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