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重返亞洲一流需要多長時間?中國足協最近一次給出的答案是10至15年。這個數字聽上去似乎比足管中心前主任韋迪所說的三五年靠譜,但看罷“重返”規劃,還是忍不住一聲嘆息。
相比以往折戟沉沙后的三緘其口或拋出個“二流論”欲蓋彌彰,中國足協如今的公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不僅在國足慘敗“僅”10天后一口氣連發3封道歉信,還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拿出了重返亞洲一流的規劃。如此雷厲風行,簡直令人訝異。
但就像沉疴痼疾很難靠一劑良方立馬見效一樣,指望短短數日拿出來的所謂規劃,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那中國足球也不至于淪落至此。不出意料,規劃重點仍是競訓模式、技術雛形、教練選拔這些浮于表面的東西,而關于后備人才培養這一重中之重,竟然僅以“7級國家隊培養選拔體系逐步完善,U系列國家隊訓練營初步健全”一筆帶過,如此這般也能重返亞洲一流的話,真就得指望靈丹妙藥了。
3封不痛不癢的道歉信,一個純屬應急的“重返”規劃,讓人們感受到的不是真誠悔改,不是勵精圖治,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敷衍塞責、避重就輕,典型的危機公關手段,跟那些做錯事又不想擔責的企業如出一轍。
只可惜不誠信的企業大不了難以為繼、關門大吉,中國足協是和足管中心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政府機關,他們不會關張,更不會引咎解散,無非等風頭過去,照樣按照以往的模式“經營”中國足球這一點可在“換湯不換藥”的規劃中一覽無遺。
造成中國足球每況愈下的癥結所在,早已無需探討,日韓足球近20年的穩步前行以及穩居亞洲一流的現實,時刻提醒著中國足球制定及不折不扣地執行長遠規劃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沒有捷徑,意味著休想投機取巧,意味著必須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奉獻精神。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生涯幾何,寧堪此棄擲哉?一二十年放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對于一代又一代渴望中國足球早日騰飛的圈內圈外人來說,10至15年幾乎可以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
人生如白駒過隙,中國足球用20年時間完成的沉淪,已經磨滅了無數足球人的銳氣,難不成還要再用10至15年的無所事事,來證明沉淪其實是永無底限的。而以中國足協今時今日的作為,中國足球的自由落體運動并非不能。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別有用心之人玩起文字游戲來簡直得心應手。如果說迫于公關需要的道歉信耍耍嘴皮子尚能原諒的話,但在關系到中國足球振興大計的規劃上仍在抖機靈的話,只能說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公關是為了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但對于早被公眾研究通透的中國足協來說,如今需要的不是公關之道,而是過關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