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走水尪”民俗文化節,漳州,活動策劃
平和縣委宣傳部人士14日告訴記者,首屆海峽兩岸“走水尪”民俗文化節的舉辦,旨在弘揚閩臺文化,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增強兩岸同胞一家人認同感。
46名臺胞于農歷正月十一(13日)前來參加當地舉辦的此次活動。臺胞與數十名青壯年一起在平和縣國強鄉侯卿庵附近的河溪沿途,以接力方式分別抬起坐著“王公”“王母”和“五顯帝”三尊神像的“鑾轎”,在冰冷的溪水中踏浪狂奔,朝當地的侯卿庵方向前進。
“扛轎的都必須是未婚的,穿‘古裝’,然后四人扛神像,一個人旁邊助推,五個人一組。”村里的一個老人告訴記者,活動策劃,“走水尪”以接力方式進行,每二三十米有人接替,好似如今的田徑接力賽;以響銃為信號,分準備、扛上肩、起步下水等環節,先入庵者為贏。
參加此項活動的民眾說,每年的正月十一都要“走水尪”,因為“尪”在閩南話中和“旺”諧音,走水尪走水尪寓意越走越旺。
“國強‘走水尪’活動與臺灣嘉義‘王靈宮’、‘炳靈宮’每年在海邊舉行的‘割水香’活動一脈相承。”來自臺灣嘉義的一位陳姓臺胞告訴記者,侯卿庵是臺灣嘉義市炳靈宮、王靈宮的母宮,“割水香”也是為求展神威和繼承祖廟的傳統。
據了解,國強侯卿庵“走水尪”歷史悠久,這一習俗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