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節日,活動策劃
(火把節) 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節日,是一種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節慶活動。火把節歷史悠久,早見記載:白族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節慶期間,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儀式和游樂方式。白族和彝族,家家門前要豎起一個火把,村口要豎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插花掛果,晚上,男女老幼匯集廣場,點燃火把,圍著火堆唱歌,還用燭光粉撲撒火把,氣氛歡快、活潑,姑娘們要把五彩手鐲線放在火堆上烘烤,藉以消除邪氣;剛結婚的小伙們,當火把燃燒“開斗”撣下時,便一擁而上,搶其“開斗”上的模擬刀、戈,以求早得貴子;火把節之夜,各家還備一小火把,,人手一柱,人們舉著火把,同行田間,有的還騎馬舉火把奔馳,遠遠望去形成一條彎曲的火龍,場面極為壯觀。這一夜,往往通宵不寐。
(白族本主節) “本主”意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信仰。村民不論升官發財、疾苦病痛、生兒育女都要去本主廟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貞婦、孝子忠臣等都建有本主廟。廟宇宏偉,本主像雕塑精湛,造型美觀。每逢本主誕辰,都要殺豬宰羊,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稱之為“本主節”。本主節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禮儀,伴之悅耳動聽的洞經音樂和各民間歌舞表演,形成了白族地區特有的本主文化。
(三月街民族節) “三月街”又叫“觀音市”。傳說唐永徽年間,觀音菩薩前來大理,用白語講經說法,聽眾越集越多,形成集市。由于大理是南方絲綢之路一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商品經濟日漸發達,逐漸演變為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集會。每年農歷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會期,1991年起又定為大理州民族節,故稱“三月街民族節”。屆時,在大理古城西蒼山中和峰麓舉行盛大集會,滇西各少數民族,乃至全國各地商賈云集,中外游客紛沓而至,在這里進行牲畜、藥材、茶葉、銅器等名特產品物質交易會和文藝體育盛會,規模空前,人潮如流。騎手逐角竟技,歌聲如海,真是好戲連臺。“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各族人民齊歡唱,賽馬唱歌做買賣”,這是對“三月街”熱鬧、歡快場面的真實寫照。
(蝴蝶會) 蝴蝶會地點在蝴蝶泉,時間為農歷四月十五日。相傳是為白族人民紀念為反抗封建婚姻而投泉殉情的霞郎、雯姑而舉行的傳統盛會。
(普米族朝山節) 普米族人的朝山節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間進行。人們身著盛裝,騎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歡度佳節。除祭祀山神外,還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娛樂活動。野餐后另選道路下山,不返原路,以示辭舊迎新,來年好運。
(傈僳族闊時節) 闊時節傈僳族的傳統節日,又名“迎新節”,在每年的農歷11月20日舉行,節日期間,各家都喜歡用松枝裝飾堂前屋后,全村老少都喜歡圍在一起吹葫蘆笙,跳迎新舞,唱迎新歌,并舉行隆重的送魂儀式,把過去一年不好的魂趕走。節日熱鬧非凡,打跳對歌,射箭比賽等豐富多彩,風情濃郁。
(納西族棒棒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棒棒節”,最有特點的是節日期間進行竹木農具的交流,附近農村的群眾和小商販在農貿市場上擺攤售貨。這是一個竹、木、鐵農具交流盛會,品種繁多,熱鬧異常。鄰近各縣的農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帶的農民和商人,都攜帶本地特產到集會上出售,然后購買所需物品,而麗江一帶的農民也為備春耕購買農具和所需用品。
(納西族騾馬會) 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傳統民俗節日,于每年農歷七月中旬舉行,會期為一周,以交易騾、馬、牛、羊等牲畜為主,還交流各地土產。大理、劍川、鶴慶、中甸、永勝等一帶的農民都前來買騾馬和麗江銅器,上市騾馬上萬頭。會期還舉行各種交娛活動,賽馬,演戲等是最受歡迎的節日內容。
(佛教節日) 傣歷6月份的浴佛節,就是傣歷新年,外地人稱“潑水節”。毫瓦薩”(傣歷9月15日)和“臥瓦薩”(傣歷12月15日),即“關門節”和“開門節”。整整3個月為凈居齋戒期。賧,即布施。是信眾對寺僧的捐獻活動。節日繁多,一年內至少賧7次以上。 “毫干”,即禁忌日,時間在傣歷2月份。 “播帕”,即升和尚。 “痕帕洼”,即祭佛山。 “松桑卡”,時間傣歷5月15日,為比丘集結日。 “播董”,即豎旗桿。 “機光羅”,即燒白柴堆,祝賀帕召升天。
|